“双碳”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要闻

一文读懂零碳园区

2025-01-20 来源:

2025-01-20 来源:小碳 [打印]
随着“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零碳园区的建设热度不减,各行各业的广泛参与,新能源公司、信息化公司、设备厂家、碳管理公司、传统能源企业、建筑行业等都即将或正在零碳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浪潮中。

据统计,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创新在园区内产生。不夸张的说,“城市,一半以上是园区”

(一)定义

零碳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泛在化感知全面监测碳元素生成和消减过程,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智慧化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建设目标

兴业增效安全生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招商,提升产业优势;监管人员危险行为,降低不安全风险;全面、主动、实时掌握风险隐患。

绿色低碳运营:实现能源绿色转型,低碳循环发展;通过算法加持能效调优,节能降耗互补保供;借助观碳管碳助力监管,辅助双碳决策;辅助稳定设备生产,延长使用寿命。

极致服务体验:全时在线,全域覆盖;提供自助服务,打造人性化实时交互体验;提供个性化按需服务,实现无打扰体验。

高效园区管理:做到实时可视,历史可查,未来可测;实时响应处置,提前预防布控;通过数据驱动业务持续改进优化。

建设策略

建筑方面:提高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营标准,通过BIM等智慧化手段对建筑的规划设计进行全局优化。建设环节就地选用环保材料,如新型低碳混凝土、绿色涂料、可再生建材等。提高建筑用能的电气化和清洁化水平,充分利用屋顶光伏、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建筑楼宇内部设备提标降耗,普及LED照明、冷热源智慧自控、分项计量、智能电表监控等节能技改措施。打造建筑智慧管理系统,动态监测能源和资源利用情况,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能源方面: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建设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园区的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优化能源管理流程,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加强园区内各企业之间的能源互补和协同,形成能源利用的高效循环。

碳汇方面:园区应多增加创造碳汇项目,如碳汇景观、植树造林、藻类生物反应器等,以抵消园区碳排放。探索碳交易等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推动园区的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交通方面:实现电动公交车对燃油公交车的全面替代,以电能替代化石燃料实现交通过程零碳排放。合理规划、有序建设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推广电动汽车租赁服务。投放共享自行车,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等零碳排放出行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以提升通行效率。

数智方面: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园区能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优化设备资源,制定多种控碳方案,推动园区绿色低碳。碳雷达技术形成园区“碳画像”,为碳优化提供基础。

运营方面:构建零碳园区的数字化管理策略,强调设备注册、档案、配网、分组等全方位管理。通过数字大屏、管理中屏和执行小屏的三屏联动,实现观、管、处、防一体化管理。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能,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商业模式

a能源供应与服务模式

可再生能源销售:园区投资建设或与能源供应商合作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将所生产的电力出售给园区内的企业和用户,多余电力还可输送到外部电网,获取电力销售收入。

能源托管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能源托管服务,负责管理和优化企业的能源系统,包括能源采购、设备运行维护等。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与企业分享节能收益。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服务:整合电力、天然气、热力等多种能源,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根据用户需求和能源价格波动,灵活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提供一站式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并收取相应的能源服务费用。

b)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模式

节能技术服务:与节能技术服务提供商合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节能技术改造、能源管理系统建设等服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按照节能效果收取服务费用或分享节能收益。

碳管理技术服务:提供碳监测、碳核算、碳减排咨询等碳管理服务,帮助园区内企业满足碳排放标准,应对碳市场交易。可向企业收取碳管理服务费用,也可在帮助企业实现碳资产增值的过程中获取收益。

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园区打造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对能源生产、传输、使用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向园区向园区管理方或企业出售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或收取系统运维和数据分析服务费用。

c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建立园区废弃物处理中心,对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进行分类回收和处理,将可回收资源进行再利用,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原材料。通过收取废弃物处理费用和资源回收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盈利。

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回用系统,对园区内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回用,用于绿化灌溉、工业冷却等。向企业收取污水处理费用和中水使用费用,同时通过节约水资源成本获得收益。

d绿色金融与碳交易模式

绿色金融服务: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园区内的零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也可设立园区绿色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零碳产业和项目,通过收取基金管理费用和投资收益分成实现盈利。

碳交易:如果园区企业有碳排放配额结余,可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出售,获取碳交易收益。此外,还可开展碳资产开发与管理业务,帮助企业进行碳资产的核算、评估和交易,收取相关服务费用。

e产业协同与增值服务模式

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吸引低碳、零碳产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合作和资源共享。通过提供优质的产业配套服务和协同创新平台,收取园区租金、物业管理费等费用,并从产业发展的增值中获得收益。

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园区绿色供应链,对供应商进行绿色评估和管理,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化发展。可向供应链上的企业收取供应链管理服务费用,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