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要闻

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压舱石 如何做到既不能乱也不能慢

2024-11-14 来源:

2024-11-14 来源:新京报贝壳 [打印]

11月7日,2024世界储能大会开幕。本届大会以“谱全球储能新篇筑安全绿色高地”为年度主题。大会打造“1131”活动体系,举办开幕式和主论坛、“储能市场应用”“储能前沿技术”“储能产业生态”三大主题论坛,储能企业国际化发展圆桌会、“电动航行·宁德夜话”等系列活动。


储能是加快推进碳中和进程、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高东升介绍,2023年新型储能产值突破3000亿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各方一道,把促进能源转型与发展好、利用好储能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我国建成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助力推进碳中和进程


储能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国家能源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全球电池联盟监督委员会联合主席宋本提出,当今世界处于能源发展的关键时刻,储能市场前景广阔,对整个能源基础设施稳定性、可靠性具有深远影响,中国已经成为能源发展浪潮中的关键一员,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希望加强技术人才交流,鼓励储能方面创新,创造有益于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发展的环境,推动未来可持续繁荣发展。


“在政策机制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已经逐步建成了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希望加强统筹协调,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安全发展的水平,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指出。


“碳中和目标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能源转型,推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新型储能技术面临安全挑战、地域和时长等局限,特别是缺乏大型的长时储能,储能的容量和功能解耦成为发展新型储能技术的关键因素。”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认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的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二是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电力保供和系统稳定两大安全挑战,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引领,完善运营机制,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健全标准体系,建立碳足迹的管理体系,更好发挥储能的集成保障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针对储能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点工作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分工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回收再利用协同工作机制;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和核心装备攻关,积极开展水系电池、固态电池、液态空气储能等前沿技术协同研发;三是提升先进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化多元技术试点示范和调度应用,促进产品迭代升级;四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有关行业机构组织骨干企业、研究院所加强全方位的交流,在技术、标准、碳足迹等领域深化国际合作。


储能行业不能“乱”也不能“慢”


过去十年,储能装机容量快速增长,整个产业从“浪花”发展成为“浪潮”,未来十年,储能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是整个经济发展新动力、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新兴产业。


全球电池联盟执行董事英格·彼得森认为,电池是实现循环经济、创造新增就业、经济价值巨大的重要领域,需要建立统一透明的电池市场,营造良好的基准环境,共同完善整个电池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截至今年9月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2.5亿千瓦,发电量合计达134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3%,其中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45.5%。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赵勇强指出,储能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前景十分广阔,需要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聚焦新型储能优化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不断推进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尤其是新型储能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价格内卷、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亟须围绕行业痛点开展相关工作,共同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片飞指出。


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蓄水池、“双碳”目标的压舱石。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储能行业不能“乱”,但能源转型的需求也要求我们绝不能“慢”,行业必须在快速增长中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高可靠是行业发展的根基。其次,高价值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内驱力。最后,全场景让能源转型无死角。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认为,市场对高质量、高能量、高安全性能电池的需求非常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众多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不断涌现。如何综合解决好不同路线的性能、成本、安全和关键原材料保障等问题,成了储能产业的重要课题。


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为电池系统设立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提升电池的安全性,降低着火概率,减轻事故后果;第二道防线是要做好储能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和预警,电池在发生热失控之前会有一个孕育和发展的过程,要把这些过程中的特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监测,发现之后进行早期处置;第三道防线是要在着火的第一瞬间就能够发现火情,并联络消防系统进行扑救。